云南省“十二五”知识产权(专利)事业发展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完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的要求。根据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云南省“十二五”知识产权(专利)事业发展规划》在总结“十一五”工作主要成效的基础上,确立了全省今后5年知识产权(专利)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

一、“十一五”全省知识产权(专利)事业发展现状

(一)知识产权战略研究和制定工作成效显著

“十一五”期间,省人民政府成立了云南省知识产权战略制定工作领导小组,完成了涵盖专利、商标、版权、植物新品种等类别,涉及科技、经济、贸易、文化等领域13个知识产权战略专题的研究,发布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意见》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商标战略工作的实施意见》,确立了今后一段时期全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目标、重点任务和措施,建立了“云南省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为我省知识产权工作步入西部先进行列提供了政策和组织保障。昆明、大理、文山、楚雄、红河、昭通等州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文件。此外,全省还组织完成了《云南省重点产业专利战略研究》、《云南生物质能产业专利战略研究》、《云南省国有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研究》等一系列有关研究课题,为全省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提供了决策参考。

(二)专利创造能力大幅提升

专利数量持续增长。“十一五”期间,全省累计新增专利申请量20560件、授权量12543件,年均增长17.17%和22.59%,同比增长101.04%和98.06%。专利质量明显提升。“十一五”期间,全省累计新增发明专利申请量7463件、授权量2234件,年均增长24.63%和16.33%,同比增长158.95%和145.49%。专利构成进一步优化。“十一五”期间,全省累计新增职务专利申请量10680件、授权量6212件,分别占同期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的51.95%和49.53%,其中,企业专利申请量6225件、授权量3971件,同比增长158.08%和160.56%;大专院校专利申请量2842件、授权量1362件,同比增长505.97%和479.57%;科研院所专利申请量1419件、授权量748件,同比增长167.74%和172.00%。

(三)专利转化运用能力不断增强

通过深化国家、省、州(市)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和落实专利转化实施计划,知识产权工作进入了全省重点产业培育和发展的工作框架。2007~2009年,118户省级试点示范企业共实施专利988件,实施率达79.20%,专利技术及其相关产品销售收入达到769.5亿元,年均增长11.69%。全省21户企业进入了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企业行列,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昆明船舶设备集团有限公司、云南锡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云天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昆明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核心竞争力强的优势企业(集团)得到了培育和发展,专利产品年销售额均已超过亿元。此外,全省构建了以“国家专利技术(昆明)展示交易中心”为核心,辐射其他区域中心城市的专利技术转移平台,为全省提供专利技术的展示、交易、维权以及与资本对接等服务,2008~2010年专利技术交易额达2480万元。“云南省高校知识产权转化运用中心建设”列入了国家知识产权局区域经济知识产权促进工程。

(四)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能力不断提高

知识产权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制定出台了《云南省科技计划项目知识产权管理办法》、《云南省专利转化实施计划项目管理办法(试行)》、《云南省企业技术创新知识产权管理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系快速发展。全省16个州市加强了知识产权管理和执法职能建设,11个州市建立了知识产权工作协调机制,103个县(市、区)明确了知识产权管理机构,部分县(市、区)在政府机构改革中加强了知识产权管理职能。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卓有成效。全省各级知识产权行政执法部门共查处各类知识产权案件4570余件,开展联合执法200余次,建立了更加紧密的跨区域执法协作机制,成立了“中国(云南)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专利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取得突破。构建了数据量达2900余万条的全领域及重点产业专利数据库群,内容涵盖中国、美国、日本、俄罗斯等9个国家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欧洲专利局的专利文献信息,全省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此外,知识产权宣传普及不断深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区域和企业试点示范工作稳步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快速发展,中介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十一五”时期,全省知识产权事业发展成效明显,但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全社会对知识产权战略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准备不充分,措施不到位,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环境有待改善;二是知识产权工作与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衔接不够,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及产业、企业培育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尚未充分发挥;三是企业尚未成为知识产权工作的主体,自主创新和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能力和水平不高,专利、商标被省外企业抢先申请或注册的现象屡屡发生,严重影响了我省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四是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薄弱,县(市)级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和职能不健全;五是知识产权工作队伍不够壮大,缺乏知识产权经营管理、中介服务、维权保护等方面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六是知识产权财政投入力度有待加大,知识产权社会投入的长效机制尚待建立。

二、面临的形势和要求

(一)国家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对全省知识产权事业发展提出了总体要求

2008年6月5日,国务院发布《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对“十二五”时期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我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要求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强对知识产权工作的领导,统筹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大局,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与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衔接配套的推进措施,完善知识产权工作的体制机制,加大投入力度,提高服务能力,努力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舆论环境,不断增强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激励自主创新,全面提升全省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着力解决全省科技、经济、贸易以及社会发展领域中的知识产权重大问题,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二)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两强一堡”战略对全省知识产权事业发展提出新要求

“十二五”时期是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是我省加快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的黄金期。要牢牢抓住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有利时机,实现国际大通道建设、边境和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推动“滇企出国”、加快发展对外贸易等目标,把云南打造为外向型出口加工贸易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现代新型载能产业基地和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必须找准知识产权工作与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两强一堡”战略的结合点,增强运用知识产权这一国际通行规则的能力,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东中西部及我省的知识产权资源,大力推动专利技术的转移和产业化,提高我省在国内以及面向东南亚、南亚国家开放中的竞争优势,不断开创知识产权工作新局面,实现知识产权事业与全国同步发展。

(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对全省知识产权事业发展提出更高要求

我省经济社会已步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部分产业领域已经跻身国内领先行列。但是,产业整体实力弱、规模和技术水平低、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核心竞争力等问题依然突出,粗放的发展方式引发的资源、能源过度消耗和生态环境污染等不利影响日益严重,使我省面临着发展与保护的双重压力。“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期,要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推进产业发展从粗放式扩张向精深加工转变,从发展传统产业向发展特色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变,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实现一、二、三产业的平衡发展,必须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对科技、经济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对知识产权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一批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核心、关键技术专利,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新产品,培育一批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强的知识产权优势产业集群及企业(集团),使知识产权真正成为经济增长的要素,成为促进自主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的动力,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三、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总体要求,坚持“激励创造、有效运用、依法保护、科学管理”的方针,着眼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紧紧围绕“两强一堡”建设目标,全面落实《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意见》,以培育和提升重点产业、企业的知识产权优势为主线,以激励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为重点,以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为保障,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进一步优化知识产权发展环境,增强全省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切实发挥知识产权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重要作用,为建设创新型云南提供强有力的知识产权支撑。

(二)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到2015年,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明显增强,全省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能力显著提高,自主知识产权数量和质量大幅提升,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不断完善,统筹协调机制不断健全,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不断优化,重点产业自主知识产权商品比重不断加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知识产权工作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知识产权整体发展水平进入西部先进行列。 
从2011年开始,通过5年的努力,达到以下目标:

——专利创造。全省新增专利申请量25000件,新增发明专利申请量8500件、授权量2500件,企业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年均增长15%以上。

——重点区域建设。以昆明、曲靖、玉溪、红河、大理、楚雄、文山等为重点,着力推动知识产权的创造和运用,重点区域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的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重点产业培育。提高我省烟草、生物、光电子、装备制造、磷化工、有色金属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等重点产业核心、关键技术专利的拥有量,重点产业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年均增长15%,占全省专利申请量、授权量的比重明显提高。

——优势企业培育。围绕我省重点产业,培育认定50户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总量达到2000件以上,实施一批专利产业化项目,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和技术年销售额超亿元的企业达到30户以上,超10亿元的企业达到10户以上。

——服务体系建设。构建和完善面向全省的知识产权信息分析和开发利用、知识产权转化运用以及知识产权维权援助等公共服务平台,重点建设针对东南亚、南亚主要贸易国家的知识产权信息交流与服务平台,全省专利中介服务网点覆盖10个以上州市。

——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支知识产权管理队伍,全省具有专利行政执法资格的管理人员达800人;培养一支专利代理人队伍,全省取得专利代理资格的人员达200人;培养一支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专门人才队伍,经业务培训的人员达到5000人;培养一支精通国际知识产权规则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国家级、省级知识产权高层次人才数量分别达10人和50人。

四、主要任务

(一)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法规政策体系

根据新时期知识产权工作的新要求,结合我省实际,积极开展地方知识产权立法工作,建立和完善促进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法规政策。制定实施《云南省专利促进与保护条例》,研究制定促进优势特色产业专利培育运用和产业化、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认定、科技计划项目知识产权评价指标体系、专利评估质押融资、重大经济活动知识产权审议以及知识产权人才激励、职称评定和考核评价等相关政策,深入推进全省知识产权工作法制化、制度化建设。

(二)提高创新主体的知识产权创造和转化实施能力

围绕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加强对创新主体知识产权工作的分类指导,深入推进知识产权培育、转化实施、试点示范等专项计划和投融资试点工作。推动企事业单位将科研优势、技术优势转化为知识产权优势,促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自主创新成果向企业转移,引导和扶持创新主体在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产业化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培育知识产权优势产业和企业,针对重点产业核心关键技术需求,引导企业有选择地引进国内外先进专利技术和装备,通过知识产权作价入股、许可实施、技术转让等方式,加快专利技术的产业化。开展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认定工作,提升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能力和水平。

(三)加强知识产权宣传普及和人才队伍建设

建立政府主导、新闻媒体支撑、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知识产权宣传工作体系。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科普设施,以知识产权宣传周、专利周等活动为契机,多形式、多渠道地开展主题宣传普及活动。把知识产权宣传普及纳入普法教育、继续教育和学生素质教育体系,逐步开展民族地区知识产权双语宣传,大力推进知识产权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公众的知识产权意识。鼓励高等院校开设知识产权课程,建立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基地。加大专利代理人和专利工程师等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培养和引进一批精通知识产权国际规则并具备较强实务能力的涉外知识产权人才,加快建设一支素质高、业务精、宏观管理能力强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队伍。建立健全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知识产权人才评价体系,创新与知识产权人才培养需求相适应的利益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

(四)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加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完善专项整治长效机制。以权利人反映强烈、社会影响大、社会关注度高的案件为重点,以昆交会等展会、商品批发市场及大型商场为突破口,组织开展保护知识产权专项行动,加大打击涉及群体侵权、反复侵权和恶意假冒知识产权行为的力度。积极开展知识产权维权缓助工作,做好知识产权纠纷的行政调处,依法、合理维护当事各方利益。健全跨地区知识产权保护合作机制、部门联合执法协作机制以及省、州(市)知识产权保护纵向联动机制。加强知识产权海关保护及边境保护,制止侵权货物、物品进出境,维护良好的进出口秩序,提高出口商品的声誉。积极探索传统知识领域的知识产权行政保护措施,构建合理的资源获取与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利益分享机制。加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工作条件建设,加大执法经费保障力度,提高知识产权执法能力和水平。

(五)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

创新服务机制、完善服务网络,强化服务于“两强一堡”战略的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服务平台建设,开展自主知识产权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全过程的法律、政策、技术服务及评估、融资服务。开展面向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资产管理和资本运作服务,面向东南亚、南亚国家的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和产品的输出服务,面向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知识产权技术引进、合资合作服务。完善专利信息服务平台,为政府部门、行业、企事业单位提供国内外知识产权竞争态势分析、预警预报、信息检索、技术跟踪及信息开发利用等服务。强化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服务平台建设,调动和整合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知识产权维权资源,完善维权援助机制,建立维权援助专家库,为企业扩大市场、海外投资和应对国外反倾销诉讼提供知识产权咨询服务和维权服务。

(六)全面推进国际国内合作与交流

按照“两强一堡”战略部署和要求,积极探索建立面向东南亚、南亚主要贸易国家的知识产权交流与合作机制,大力开展知识产权高层次人才培养、信息资源共享和进出口企业维权援助等工作。实施出口企业知识产权优势培育工程,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运用自主知识产权开展对外投资和国际化经营,促进贸易增长方式转变和贸易结构优化升级。加强与欧美发达国家在知识产权转移和产业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探索建立我省企业专利技术引进的渠道,拓展知识产权国际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深化泛珠三角区域以及我省与“长三角”地区的知识产权合作,加强在人才培养、执法保护、技术转移和产业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组织领导

认真落实云南省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全省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的统筹协调,充分履行联席会议在制定战略实施计划,指导、督促、检查有关政策措施的落实,协调解决知识产权战略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研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重大政策措施等方面的工作职责。推动各州市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把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纳入州市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落实知识产权目标责任制。推动建立国家知识产权局与我省的会商机制,重点解决制约全省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难点问题。逐步形成总体部署、部门联合、上下联动的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新格局。

(二)创新知识产权管理机制

探索更加有效的知识产权管理模式,优化管理机制,改进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效能,进一步强化省、州(市)知识产权职能部门的工作协调。建立政府、行业协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间的互动机制。深化省校共建的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建设,加强对重点试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知识产权工作的管理,推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建立以知识产权为纽带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实现知识产权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行业协会对行业、企业的管理优势,建立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与行业协会的联动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行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推进知识产权统计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加强专利统计和信息发布工作,为知识产权宏观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三)推进资金投入体系建设

积极探索建立知识产权资金投入机制,逐步形成政府投入为引导,银行贷款、企业和社会资金参与的多渠道、多层次知识产权投融资体系。各级政府设立和增加知识产权专项资金,建立知识产权经费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充分运用财税等相关政策,整合多方资源,引导创新主体加大知识产权经费投入力度。围绕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的实施,增加对专利培育及转化实施、知识产权试点示范、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建设等专项计划的经费投入。鼓励、引导金融和风险投资机构加大对知识产权实施和产业化的投融资扶持力度,依法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

(四)强化知识产权政策导向和基础服务

加强知识产权政策与科技政策、产业政策、贸易政策、区域发展政策的有机衔接,强化知识产权在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中的导向作用,将知识产权工作的目标要求充分体现在各级政府的科技进步、产业发展、结构调整、创业投资、人才集聚等相关政策中。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专利技术、专利产品以及推动专利事业发展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各级政府定期给予奖励。围绕全省知识产权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深入基层开展调研,提出相应的工作措施。继续开展“知识产权进基层”专项服务工作,充分整合专家资源和信息资源,为州市及企事业单位提供战略咨询、专利申请、维权援助、信息运用和转化实施等知识产权服务。 

                                                        云南省知识产权局综合处 2011年4月1日印发 

来源:云南省知识产权局

http://www.ynipo.gov.cn/NewsView.aspx?NewsID=972965a0-cb45-4668-b26d-b2b...